我在现代留过学
    我在现代留过学 !
    隔日,六月丁亥(25日)。 
    知河南府冯京上奏:“方值酷暑,山陵兵多病死,臣权宜免覆检,违诏书之命,乞降罪!” 
    诏:命工部核实,若果如此,皆免放罪! 
    又诏:以张茂则为永裕陵使,梁从政副之。 
    赵煦在知道了这个事情后,就手写了两张条子,送去了通见司,让通见司的人用急脚马递立刻送去洛阳和永裕陵,分别给冯京和蔡确。 
    条子上的内容,都是一模一样的:大行皇帝行仁布德,泽被四海,朕闻今酷暑,山陵兵多病,宜当多行仁政,免伤大行皇帝之遗德! 
    而这两张纸条上的内容,自然瞒不过两宫,更瞒不过朝臣。 
    于是,朝野称颂。 
    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,特地上表称贺言:陛下以仁为本,爱民如子,德被山川,躬大行皇帝之德政,推恩万民,老臣惶恐,为社稷贺之! 
    文彦博的上书,送入宫中的时候,赵煦正在集英殿中的经筵课上。 
    范纯仁坐在椅子上,像看怪物一样,看着那位端坐着的少主。 
    因为,今天经筵刚刚开始,少主就掏出了一本,被他注解的满满当当的《尚书》。 
    然后少主就问他了:“范侍讲,朕注解的对不对?” 
    范纯仁翻开那本《尚书》,里头密密麻麻都是端端正正的馆阁小体楷书。 
    尚书的每一句下面,少主都用通俗的语言,注解了一遍,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少主的感悟。 
    这些感悟,范纯仁觉得甚至可以被称为:金句! 
    好多解释,让范纯仁甚至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! 
    也是这个时候,范纯仁终于想了起来。 
    经筵课,从癸未(21)正式开始以来,每隔一日就在这集英殿中举行一次。 
    今日已经是第三次经筵了,但少主似乎从未,问过他和其他经筵官那些生僻字的读法和意思。 
    当时范纯仁以为,是两宫早就辅导过了。 
    但现在,看着这本《尚书》上注解的文字和内容,范纯仁知道的——少主的聪明,超乎自己的想象! 
    他自己自学,已经读懂了整部尚书! 
    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范纯仁起身持芴而拜,问道:“官家,您是如何,读通尚书之中的生僻字的?” 
    赵煦微笑着答道:“朕会查韵书!” 
    “有时候也会查说文解字,福宁殿内,还有几本叫《字说》的书,朕也时常会看!” 
    说到这里,赵煦微笑起来,问道:“范侍讲,朕观《字说》,其中微言大义甚多,道理无数……此必大儒所著!” 
    “未知侍讲可知,此何人之作?” 
    范纯仁咽了咽口水。 
    字说? 
    王安石的啊! 
    准确的说,是王安石和他儿子王雱的心血之作! 
    也是父子两人的心血与智慧结晶! 
    在范纯仁身旁,吕希哲已经跃跃欲试。 
    若不是君前,他甚至恨不得挤开范纯仁来回答:“陛下,此乃特进元老、故宰相、荆国公王公安石之书!” 
    但他不敢! 
    不仅仅是殿中,御前骨朵直的禁军,正严正以待。 
    更因为吕希哲怕他说了,回家就会被他爹把腿都打折! 
    不过…… 
    “此事,我回家就要写信给介甫相公!” 
    “让介甫相公知道这个好消息!” 
    勉强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和亢奋,吕希哲就只听范纯仁答道:“启奏陛下,以微臣所知,《字说》一书乃故宰相、特进、荆国公王安石之著!” 
    便听少主问道:“荆国公今何在?” 
    “王公今隐居江宁,已不问世事矣!” 
    便只听少主叹道:“是这样的吗?” 
    范纯仁吓了一大跳,还以为下一句少主就想要召回王安石了。 
    好在,少主也就是惋惜了两句,没有再说什么。 
    但依旧把他吓得够呛! 
    王安石若因为他而能回京…… 
    范纯仁知道,司马公会连夜带着棍棒从陈州赶回来,就是他的老泰山吕相公怕也饶不了他! 
    但他能怎么办呢? 
    且不说,欺君乃是大罪,更非人臣所可以做的事情。 
    单单就是,说谎、欺骗这样的事情,范纯仁是绝对不会做,也不愿做的。 
    那比杀了他还难受! 
    赵煦却是微笑的看着范纯仁。 
    看吧! 
    这就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原因! 
    也是元祐时代,范纯仁总会被人道德绑架的缘故! 
    很多事情,他不愿意做,但别人架着他,拿着道德大义胁迫他,让他去做那些叫他痛苦的事情! 
    而在范纯仁和吕希哲身后。 
    一直在经筵上没有作为,被排挤到只能充当书记的蔡卞和陆佃,眼中都已经闪现出了莫名的神色! 
    …… 
    经筵很快就结束了。 
    不仅仅是因为范纯仁不敢再教了,也是因为,赵煦都已经把大半部尚书自己注解完了。 
    这还教什么? 
    经筵官们,各自上前道贺,然后心事重重,悲喜不一的拜辞离去。 
    赵煦回到大内,先到保慈宫,给正在批阅奏折的两宫请安。 
    两宫见了赵煦这么快就回来了,向太后不禁好奇的问道:“六哥今日经筵怎这么快?” 
    这恐怕都还没有半個时辰吧? 
    算上来回,算上御龙诸直检查集英殿内外的设施情况的时间,几乎就是坐下去没一刻钟就结束。 
    难道发生了什么事情? 
    赵煦感受着两宫的眼神,他微笑着,略带骄傲的说道:“回母后,范侍讲言,我读书读的太快了,他和其他几位先生得回去好生商量一下,才好继续教儿!” 
    太皇太后顿时奇了,问道:“官家读书很快?” 
    赵煦将那本他注解了满满一册的尚书拿给太皇太后看:“太母,范侍讲就是看了儿的这些注解后,觉得须得回去商量商量了!” 
    太皇太后接过尚书,翻开一看,也惊讶了。 
    一篇又一篇,全是官家的字迹。 
    她忍不住深吸一口气,问道:“官家,尚书之中生僻字那么多,官家如何识得的?” 
    便是她也未必可以完全看懂并认出尚书里的那些生僻字! 
    赵煦笑着看向这位太皇太后,说道:“范侍讲也是这么问的!” 
    “那官家怎么答的?” 
    赵煦微笑着:“孙儿会看韵书啊,韵书上没有就找《说文解字》,福宁殿里,还有几本《字说》,孙儿也时常看……写的很好,好多东西,孙儿都是从《字说》中知道的!” 
    说着赵煦就问道:“孙儿问了范侍讲,《字说》谁人之著?” 
    “范侍讲言:那是故宰相、特进、荆国公王安石之作!” 
    两宫都呆住了。 
    王安石? 
    那个拗相公! 
    赵煦见着两宫神色,不慌不忙的叹息一声:“可惜,范侍讲言,这位故宰相如今隐居在江宁……孙儿感觉,他大抵是遇到了什么困难,或者有重病在身吧……” 
    “不然为何孙儿登基,他都未来汴京?” 
    “可惜了……可惜了!” 
    赵煦感慨着,两宫都是挤出些笑容来。 
    赵煦看到这里,心里面就已经有底了。 
    这是一次火力侦查! 
    安全无风险的火力侦查! 
    事实证明,即使他在两宫面前主动提及王安石,两宫也不会在他面前动气! 
    而这是赵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,堆磊起来的护城河! 
    毕竟…… 
    朕这么孝顺,朕这么聪明,朕这么善良…… 
    太皇太后和向太后,又怎么舍得怪罪朕的无心之失? 
    为了侦查到底,赵煦故意问道:“母后,若是有空,可以和儿讲一讲这位故宰相吗?” 
    “儿似乎从未听说过他,更不知道他做过什么……” 
    “也是今天才忽然知道,这位故宰相,隐居在江宁,而且还是《字说》一书的作者!” 
    向太后微笑着说道:“母后有空,一定和六哥仔细说说这个大臣!” 
    太皇太后也挤出一点笑容,在心中她已经决定,必须召见大臣来商议这个事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