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现代留过学
    我在现代留过学 !
    出了锡庆院,赵煦又到了太学旁的敦教坊,视察正在这里兴建的太学藏书阁。 
    这座在建藏书阁,应该是全世界第一座公立图书馆。 
    一旦建成,其将拥有数十万卷藏书。 
    其中不乏古籍孤本和皇室秘藏的残卷。 
    更将拥有大量的书法拓片与名画副本。 
    届时此地,必将成为天下文人的圣地,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宝藏。 
    如此重要的圣地,自不能马虎。 
    所以,赵煦也为这座藏书阁选了个好地方——以杨景宗旧邸,赐太学为藏书阁。 
    杨景宗,就是保庆皇太后,后来的章惠皇后的弟弟。 
    其死后追赠安武军节度使、太尉,谥庄定。 
    杨家在其死后,虽然衰落,但依然是京中勋贵,在汴京城内,尤其是在京禁军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——杨景宗生前,曾一度以建宁军留后,提举在京诸司库务,算是仁庙的钱袋子。 
    赵煦即位后,杨家人迅速向他靠拢、表忠。 
    无论是清偿市易务欠款,还是后来的处理侵街违章。 
    杨家都是最积极的外戚。 
    所以,赵煦也投桃报李,给与了杨家很多优待。 
    不仅仅将一个杨家的孩子,带到身边,作为伴读。 
    还提拔了好几个杨家人,出任在京禁军的高级军官。 
    而这几个人,如今跟着宋用臣,在河北打灰,宋用臣奏报说,这些人都是堪用的。 
    至少在打灰方面,没有丢其祖辈的脸——杨景宗算是大宋外戚打灰第一人。 
    如今的苗授,不过带着人修修院子,凿凿水井,就被人冠以‘凿井子太尉’的名头。 
    这是因为,这宅子在一开始根本就不是杨景宗的。 
    而是权相丁谓,专门给自己建的。 
    说起来,也是叫人唏嘘。 
    当初,丁谓得势的时候,营建此宅,承包营建的正是杨景宗——始,宰相丁谓方盛,筑第敦教坊,景宗为役卒负土第中。 
    然而,这座宅子丁谓无福享受,刚刚建好,丁谓就已经失势,被贬崖州。 
    章献明肃太后,便以仁庙的名义,将这栋丁谓自己掏空家底建造的豪宅,赐给了自己的小姐妹杨太妃的弟弟。 
    杨景宗活着的时候,杨家自然能心安理得的住在这里——杨景宗的堂姐,是保庆太后,保庆太后是抚养仁庙长大的人。 
    但杨景宗一死,杨家人哪里还敢住这里? 
    要知道,外戚霸占宰相的宅邸。 
    哪怕这個宰相是公认的奸相。 
    但,士大夫们怎么忍得了外戚霸占宰相的宅子? 
    保庆太后在的时候,或许没有人敢得罪。 
    但保庆太后一死,杨家就有些不好受了。 
    等杨景宗一死,他们的压力就越发大了。 
    杨家人也是聪明,知道守不住,就将之还给了朝廷,其后,这里成为车营务的官署以及国子监的雕版刻印之地。 
    直到今年,赵煦开发靖安坊,为了得到舆论谅解承诺将汴京学府的利润的一半,用到兴学上。 
    其中,流向太学的钱款,接近一百万贯。 
    赵煦从中拿出三十万贯作为太学藏书阁的营建经费,又将这杨家旧邸赐给太学,充为藏书阁用地。 
    至于车营务的官署?早就搬到了对面的武学巷里。 
    赵煦在陆佃等人的陪同下,行走在这昔年的外戚宅邸内。 
    如今,这座昔年的豪宅,已是面目全非。 
    大量的砖瓦、木料,堆放在院落中。 
    数不清的建筑垃圾,堆在了一个个角落里。 
    一条木制轨道,已从汴京旧城延伸出来,穿过龙津桥,抵达此地。 
    因为其铺设工作还没有完成,所以拆下来的垃圾,只能暂时堆放在原地。 
    不过,这里的一切,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垃圾,堆放都井然有序。 
    同时赵煦还发现了,这里的布局,好像也有些意思。 
    不仅仅暗合着阴阳五行,还可能和崇文院一样,与星相遥相呼应。 
    这就有意思了! 
    象天设都,是自古以来,中国都城的营建思路。 
    像是大宋的皇城和宫城,就分别与天上的太微垣、紫薇垣相对。 
    又如为了比附银河,太祖皇帝引五丈河之水,穿过皇城大内,并在大内的后苑,建造池沼蓄水,以表天河银汉之意。 
    又如为了比附天市垣大宋在东华门外专门设市场,以为禁中买卖之地。 
    然而,想要做到这些,却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。 
    这要求设计者,对阴阳八卦五行以及星相有着相当高的研究和相当深入的认知。 
    于是,赵煦难免好奇,问道:“陆先生,主持此地之人是谁?” 
    陆佃躬身答道:“奏知陛下,乃是太学正、管勾太学藏书阁营造公事臣裳!” 
    “嗯?” 
    “其是先帝元丰五年壬戌榜状元,去岁方以越州签书判官及瓜(任满),改官承务郎,吏部左选注为太学正。” 
    赵煦听着,抿了抿嘴唇,问道:“黄裳?” 
    “正是……” 
    赵煦砸吧了一下嘴巴:“原来是他,难怪了……难怪了!” 
    黄裳,在赵煦的上上辈子,几乎没在他眼前出现过。 
    但,现代留学十年后,这个名字就实在有些如雷贯耳了。 
    因为在现代有一位影响力极大的的武侠家,在这位家笔下,有两大神功。 
    九阴、九阳。 
    其中九阴真经,在其笔下就是黄裳所创的绝世神功! 
    不过,现实的黄裳,既不懂武功,也没有内力。 
    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宋状元郎而已。 
    “陛下可要见他?”陆佃问道。 
    “嗯!”赵煦点点头。 
    陆佃正要去传唤,赵煦叫住了他,问道:“朕听说太学中,有太学生名宗泽,为人正直,才华横溢,可堪为太学生表率、楷模!请先生也安排一下,叫黄裳与宗泽一起来见朕。” 
    陆佃楞了一下。 
    尤其是,当他想到了,黄隐那个总是在太学中,对恩相的新学指手画脚,横看竖看怎么看都不顺眼的家伙,刚刚被这位陛下金口玉言,高升去了西京国子学。 
    陆佃的神色就更加玩味了。 
    因为,在今年的太学补试后,太学上报了今年的三舍生名单。 
    然后,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 
    自三舍法以后,几乎从不干预上舍生以下的太学生排序的宫中,忽然干涉了一个外舍生的排序。 
    陆佃记得很仔细,当时,就是他面前的这位陛下,御笔亲勾,直接将当时排在外舍生最后一名的一个太学生直接拔擢到了内舍。 
    而理由,让太学上下都是瞠目结舌——该生名字甚为吉利,朕很喜欢! 
    于是,太学上下群情激愤。 
    黄隐当时闹得特别凶,一度想要把官司打到御前去。 
    但被陆佃利用自己管勾太学公事的职权压了下去——此乃太学三舍事,非国子监学规所能涉,且天子圣明,所拔该生,文章典雅、壮丽,可升内舍! 
    为什么呢? 
    因为陆佃翻了那个外舍生的补试卷子。 
    因为,这个学生的文章,全部参考和使用的是恩相的三经新义与字说的典故与解释。 
    不仅仅如此,其文章立意,也与恩相提倡的新学完全吻合。 
    恩相后来也回信,嘱托他要‘为国护才’。 
    那个外舍生叫什么名字来着? 
    是了,就是现在官家嘴里的这个人—— 
    宗泽! 
    推荐其入京参与太学补试的人,是两浙路转运使、知明州陈睦。 
    而陈睦的这个差遣,乃是当今亲除的——当初都堂给陈睦安排的去处是潭州,但当今御笔一勾,就变成了明州,没多久陈睦就又加了两浙路转运使的差遣,可谓是简在帝心,爪牙心腹一般的大臣。 
    一个天子亲除的转运使、知州推荐入京的年轻学子,然后被天子用‘名字很吉利,朕很喜欢’的理由,从外舍生的倒数第一,升入内舍,直接少奋斗三年。 
    如今,这位当初说‘该生名字很吉利’所以将之升到内舍的陛下,却又说‘朕听说太学中有太学生,名叫宗泽,为人正直,才华横溢,可堪太学表率,诸生楷模……’ 
    这嘴巴一张一闭,就给人家评了个太学表率、诸生楷模的头衔。 
    …… 
    太学,内舍,第五斋。 
    宗泽捧着书册,眼睛却一直瞄着外面。 
    在他身边的同学,也与他一般,都是抓耳挠腮,一副坐立难安的神色。 
    没办法,今天御驾亲幸太学。 
    也不知道,会不会来学斋?会不会从三舍生中选人考较功课? 
    但,几乎所有太学生,都已卯足了劲,随时准备着。 
    士大夫们学得文武艺,就是要货与帝王家的。 
    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,是几乎所有士人都有过的幻想。 
    但万一天子诏对、考核,而他们能对答如流,从此就简在帝心,甚至直接提拔到上舍,乃至于当场赐优呢? 
    人,总是要有梦想,对吧?! 
    这个时候学斋门口出现了太学录游酢的身影。 
    所有人的心,都提到嗓子眼。 
    “宗俊士!”游酢看向那个安坐于学斋内的高大身影,轻声呼道:“请出来一下。” 
    顿时所有人的目光,都投向宗泽。 
    火热无比,犹如岩浆——傻子都知道,游酢这个太学录如今陪伴在君侧。 
    现在他却出现在这太学的内舍学斋,而且直接点了一个内舍生的名字。 
    这是什么意思,还用想吗? 
    顿时,羡慕嫉妒恨的情绪,在学斋诸生中蔓延开来。 
    宗泽却是涨红了脸。 
    他虽然幻想过,自己有朝一日,登上天子殿堂,承父祖之名于御前,光宗耀祖的时刻。 
    但…… 
    当这一天真的可能出现的时候,他却有些猝不及防。 
    “宗俊士!”游酢又唤了一句。 
    宗泽这才赶忙起身,在无数双几乎要将他生吞活剥的眼睛注视下,走到学斋门口,恭身道:“学生宗泽,见过学录。” 
    游酢点点头,作为太学录,他当然知道宗泽——太学生们,是大宋最活跃的士大夫群体。 
    熙宁变法后,随着太学生进一步增加,并达到如今的两千四百人的规模。 
    太学生们在政坛上的影响力,也随之增加。 
    当他们的影响力增加,自然就喜欢对朝政指手画脚,甚至对都堂诸公的为政指指点点。 
    到得如今,太学生们在舆论上的影响力,已经不亚御史台。 
    汴京有俗语:无官头陀寺,有官御史台。 
    所以,太学生们如今有着‘无官御史’的雅号。 
    自然,新党、旧党都对太学极为重视。 
    会想方设法的将自己人安排进来。 
    像游酢就是元丰七年,经由太师文彦博,向朝廷保举的。 
    随着太学上下的官员、老师都充斥新党、旧党的人。 
    太学生们也随之分化成新旧两个阵营。 
    而眼前这个叫宗泽的内舍生,游酢有深刻印象,因为对方正是今年在内舍诸斋之中,声名鹊起的一个新党俊杰。 
    有传言说,陆农师(陆佃),打算将他的名字放进明年的上舍生考试名单里。 
    以至于,有人认为这个叫宗泽的年轻人是不是陆农师的亲戚? 
    游酢念头多少有些不通达,但在宗泽面前,游酢没有表现出来——他是程颢的学生,最重仪表与风度。 
    哪怕骂人,程颢的学生也会在礼法的范畴内。 
    所以,游酢微微嗯了一声,道:“宗俊士随我来吧。” 
    “官家有旨意,要召见俊士。” 
    猜测变成现实! 
    整个学斋顿时炸锅! 
    (本章完)